對于稀釋性認股權證、股份期權,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一般無需調整分子凈利潤金額,只需要按照下列步驟對分母普通股加權平均數進行調整:
(1)假設這些認股權證、股份期權在當期期初(或發行日)已經行權,計算按約定行權價格發行普通股將取得的股款金額。
(2)假設按照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發行股票,計算需發行多少普通股能夠帶來上述相同的股款金額。
增加的普通股股數=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行權價格×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
正是因為基于這兩條假設,才能夠得出稀釋每股收益的公式,否則稀釋每股收益就和基本每股收益沒有區別了.
如題,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對2005年的每股收益具有稀釋性,對2006年沒有稀釋性,因為2006年末計算時,已行權,那就包含在基本每股收益中了.
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應當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潛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轉換公司zj、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如果沒有潛在普通股,稀釋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存在稀釋性潛在普通股的,應當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潛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轉換公司zj、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等。
(一)可轉換公司zj。對于可轉換公司zj,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分子的調整項目為可轉換公司zj當期已確認為費用的利息等的稅后影響額;分母的調整項目為假定可轉換公司zj當期期初或發行日轉換為普通股的股數加權平均數。
(二)認股權證和股份期權。根據本準則第十條規定,認股權證、股份期權等的行權價格低于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時,應當考慮其稀釋性。
計算稀釋每股收益時,作為分子的凈利潤金額一般不變;分母的調整項目為按照本準則第十條中規定的公式所計算的增加的普通股股數,同時還應考慮時間權數。
公式中的行權價格和擬行權時轉換的普通股股數,按照有關認股權證合同和股份期權合約確定。公式中的當期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通常按照每周或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交易價格進行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在股票價格比較平穩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每周或每月股票的收盤價作為代表性價格;在股票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每周或每月股票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平均值作為代表性價格。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計算平均市場價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除非有確鑿證據表明原計算方法不再適用。當期發行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普通股平均市場價格應當自認股權證或股份期權的發行日起計算。
(三)多項潛在普通股
根據本準則第十二條規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應當按照其稀釋程度從大到小的順序計入稀釋每股收益,直至稀釋每股收益達到最小值。其中稀釋程度,根據不同潛在普通股轉換的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大小進行衡量,即:假定稀釋性潛在普通股轉換為普通股時,將增加的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增加的普通股股數加權平均數所確定的金額。
在確定計入稀釋每股收益的順序時,通常應首先考慮股份期權和認股權證的影響。
每次發行的潛在普通股應當視為不同的潛在普通股,分別判斷其稀釋性,而不能將其作為一個總體考慮。
基本每股收益是根據當前的總股份來計算的。
稀釋每股收益,考慮了可能增加股份的情況下,比如有可轉債,那么就要考慮轉股的情況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
例如:凱諾科技于2006年8月發行了4.3億元可轉換公司zj,第一年票面利率僅為1.4%。該公司2007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為0.223元,其6月末的股本總額約為2.84億股,尚有1.96億元可轉債未轉股,因此,凱諾科技“稀釋后期末股本”約為3.23億股(可轉債可按一定比例轉換為0.39億股),稀釋每股收益相應下降到 0.196元,可見凱諾轉債的稀釋作用為12.11%。
每股收益即EPS,又稱每股稅后利潤、每股盈余,指稅后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它是測定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分析每股價值的一個基礎性指標,是綜合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它是公司某一時期凈收益與股份數的比率。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后利潤, 比率越高, 表明所創造的利潤越多。 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時,凈收益是稅后凈利,股份數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從稅后凈利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東的利息。
每股凈資產是指股東權益與股本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凈資產= 股東權益÷股本總額。這一指標反映每股股票所擁有的資產現值。每股凈資產越高, 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多;每股凈資產越少, 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少。通常每股凈資產越高越好。
每股凈資產值反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司凈資產價值,是支撐股票市場價格的重要基礎。每股凈資產值越大,表明公司每股股票代表的財富越雄厚,通常創造利潤的能力和抵御外來因素影響的能力越強。
但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每股收益大的企業相對應的每股凈資產并不一定會很大,而且不同行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也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資產負債表中的數據是一個時點數,而利潤表中的數據是一個時期數,財務比率是財務報表中數據的比值,如果計算某一比率時,其中一個數據來自于資產負債表,而另一個數據來自于利潤表,來自于資產負債表的數據在整個期間(如一年)內可能是變化的,如股本數、凈資產、總資產等,由于取數方法的不同就出現了全面攤薄和加權平均的概念。
全面攤薄是指計算時按照期末數計算,不取平均數,如用年末的股數計算的全面攤薄每股收益。加權平均法是計算平均值的一種方法,是按照平均權數來進行平均。
基本每股收益
概述
企業應當按照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除以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基本每股收益。
收益公式
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按下列公式計算:
發行在外普通股加權平均數=期初發行在外普通股股數+當期新發行普通股股數×已發行時間÷報告期時間-當期回購普通股股數×已回購時間÷報告期時間
稀釋每股收益
稀釋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為基礎,假設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稀釋性潛在普通股均已轉換為普通股,從而分別調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以及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計算而得的每股收益。